算力核心产业蓬勃发展,2025年年产值或突破1.5万亿元
《科创板日报》1月15日讯,赛迪顾问在“2025年IT趋势”发布会上指出,未来十年内,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展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并在全球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白润轩提到,从2025年至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将从3985亿元增长至172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5.6%。 这一预测显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日益广泛,中国有望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力量。此外,政府对人工智能行业的支持政策也将持续推动该行业的发展。然而,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性,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投资方面,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预计将继续以华东、华北和中南地区为主导,北京和上海依然会保持其领先地位。在AI领域的投融资方面,“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即优势资源和资金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企业或项目。同时,国家队如政府引导基金和国有企业参与投资的频率也在明显增加。 这一趋势表明,尽管私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推动行业发展上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政府通过资金注入和技术支持,不仅加速了技术研发进程,还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成熟和完善。未来,随着更多国家级项目的推进,人工智能产业有望迎来更快速的发展与应用普及。
在大模型的发展进程中,预计2025年将是多模态融合的关键一年,特别是文本生成视频技术的进展,将从根本上变革内容创作的模式,促使AI从处理单一任务转向全面的智能互动。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渗透和引发的变革呈现出三个清晰的生态位,智能驾驶和具身智能处于AI应用的第一梯队,这两个领域对AI技术具有紧密需求和强伴生性,显示出强关联。
智算中心作为集中提供高端计算、存储、网络及人工智能服务等核心资源的基础设施,其作用愈发显著,即将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白润轩判断,未来3年全国在建和拟建智算中心规模至少为截至2023年底投产规模的5倍。此外,未来中国人工智能立法成为必选项,人工智能立法应同时兼顾发展和安全两个方面,构建安全可信的AI生态。
与此同时,算力建设有序推进,AI与行业应用加速融合,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张耀嵘认为,中国算力产业持续升温,预计到2025年,中国算力规模将达到369.5EFLOPS,同比增长26%,大模型和下游行业的加速融合是算力规模增长的核心推手;在全球占比有望超过28%,位列全球第二。
从市场规模角度来看,预计到2025年,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等算力核心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同比增长率接近20%。这将进一步推动下游智慧城市、智慧医疗、自动驾驶等相关算力应用产业的规模,预计超过10万亿元。
同时,2025年数据要素建设有望全面提速,数据基础设施将是率先落地方向。数据流通,基建先行,可信数据基础设施是实现数据资源规模化流通、共享利用的基石。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和服务集成到AIAgent中,AIAgent与终端产品的结合将革新传统的人机交互模式。以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为代表的终端设备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天然的流量入口特性,这使得AI终端的普及率有望迅速提高。
根据赛迪顾问预测,AI PC渗透率将从2024年16%提升至2025年30%,AI 手机渗透率预计从2024年18%提升至2025年35%。
张耀嵘判断,2025年,随着大模型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企业对于算力的需求将迅速增加,算力交易和算力调度等新业务模式有望加速推广。这不仅能通过整合分散的算力资源,实现算力资源的灵活分配,从而推动算力市场的蓬勃发展,还能帮助那些资金有限和技术人才短缺的中小企业享受到算力发展的益处,促进企业的业务数字化转型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加速释放算力带来的创新动力。
在摩尔定律的背景下,量子计算被视为后摩尔时代实现计算能力飞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据赛迪顾问数字转型研究中心副总经理于凯迪表示,到2025年,中国的量子计算产业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增长率将超过30%,市场规模将达到115.6亿元。长远来看,随着超导量子技术和光量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量子原型机逐步走出实验室并应用于实际场景,中国量子计算产业规模的占比也将继续扩大。
区域方面,2025年,中国量子科技产业将以东部和中部地区为引领,率先在量子计算领域进行先行先试的应用探索。以北京、合肥、上海等城市为代表的先锋地区,依托于国家实验室及其人才和科研团队以及总部企业,在量子计算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方面有望实现全球领先。
2025年,量子计算领域的参与主体预计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除了现有的大型科技企业和积极创新的初创公司之外,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也将加入这一前沿科技领域。这种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加速量子技术的研发进程,还将促进更多的跨界合作和技术创新。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无疑为量子计算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随着更多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加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量子计算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将推动相关技术更快地走向成熟和普及。
页面执行时间0.012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