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未来,创新引领,2024深圳科技颠覆十大突破!
过去一年,深圳通过科技创新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的一体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2024年1月6日,深圳公布了2024年科技创新十件大事,展示了深圳在过去一年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一系列亮点和成就。 2025年1月,这些努力进一步推动了深圳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地位。
薛其坤院士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深圳在国家科技奖级别上实现历史性跨越。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同时也是深圳科学家获得的最高级别国家科技奖项。薛其坤带领团队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高温超导两项原创性科研成果,这些成就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为中国科学家在物理学领域赢得了国际声望。
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州市组成的科技集群在研发领域的投入总量和强度持续保持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前两名,并且这一科技集群已经连续五年在全球排名中位列第二。这样的成绩不仅体现了这三个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也展示了它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系列的数据反映了大湾区内城市间紧密的合作与协同效应。深圳作为创新引擎,广州作为科教重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三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了区域内的科技发展。这不仅是对过去政策的有效回应,也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积极预判。通过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优化创新环境,相信未来这个科技集群的影响力还将进一步提升,为国家乃至全球科技创新贡献更多力量。
《2023年广东省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显示,2023年深圳R&D经费投入2236.61亿元,增长18.9%,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R&D经费投入强度6.46%,首次实现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大中城市双第二;其中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比93.3%、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研发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46.1万人年。
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在深发布,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10月22日,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在深圳正式发布。此次发布的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全面突破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实现系统底座的全部自研,也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
深圳两项科研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深圳科技创新正稳健步入“无人区”。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用于精确天气预报”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讲席教授俞大鹏与清华大学、福州大学等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玻色子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入选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单。鹏城国家实验室石壁龙永久园区正式投入使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河套地区,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这些举措有力地支持了深圳建设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计划,全心全力构建人工智能领先城市
“鹏城云脑Ⅲ”可研报告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原型机正式发布,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点亮。发布11家训力券入库机构,实施“训力券”政策,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先锋城市。举办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发展大会、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投资合作推介会等,充分展现行业内年轻创新力量的无限潜力。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在市场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全面展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前沿成果。 高交会通过引入更多市场机制,不仅提升了展会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也使得参展企业和机构能够更好地展示其创新技术和产品。这不仅是对传统展会模式的一种突破,也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高交会的成功转型,标志着中国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种模式的转变对于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大型展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1月14日,第二十六届高交会在深圳拉开帷幕。本届高交会以“科技引领发展,产业融合聚变”为主题,展览规模达到30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000家知名企业与国际组织参与。据统计,展会期间累计接待了超过40万人次的专业观众,并发布了4300余项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元。 这样的规模和成果展示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地位,也表明了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此次高交会依然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国际企业和机构参与,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以及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努力。
面向全球全国启动“鲲鹏青年”创新创业行动,让创新永葆青春活力
在第二十六届高交会上,深圳启动“鲲鹏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推动深圳与全国乃至全球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深化合作,进一步提升深圳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鲲鹏青年创新创业行动”面向全球全国开放,采用“赛事选拔+常态申请”的方式遴选出上千个项目、上万名大学生和创新青年进行合作。
深圳市创新种子基金设立,利用金融“活水”滋养科技创新“沃土”。
4月,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与首批5支已通过初审立项的子基金进行种子基金合作伙伴签约仪式,共同设立种子子基金。11月15日,深圳在第二十六届高交会上发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风险补偿方案,引入科技保险为“耐心资本、大胆资本”保驾护航,推动硬科技成果产业化。7月,深圳市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完成中基协备案确认,9月完成首期实缴出资,成为深圳“20+8”产业基金中首个完成各项设立流程的未来产业基金。目前,种子基金子基金首批4个投资项目落地,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完成6个项目投资。
《创新·能源》杂志新近创刊,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有助于推动建设“创新之城”的文化自信。 该杂志的诞生恰逢其时,不仅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窗口,也为社会各界搭建了理解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联系的桥梁。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的加快,《创新·能源》的出现无疑是对时代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它不仅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还有助于激发公众对绿色能源的兴趣和支持,从而共同推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 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创新思维的碰撞,以及更多实际应用案例的涌现。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2月,《创新·能源》(The Innovation Energy)在深圳正式创刊,运营主体和编辑部均设在深圳。《创新·能源》是综合性科技期刊The Innovation姊妹刊,The Innovation是全球排名第三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仅次于Nature和Science。
国内首个集科研与中试功能于一体的8英寸先进功率半导体开放式共享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营。
11月29日,我国首个集科研和中试于一体的8英寸功率半导体开放共享平台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建成通线,这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在半导体领域拥有了最全面的分析检测服务平台。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还将为数字能源、智能电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深圳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这一平台的建成对于提升我国半导体技术的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促进相关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还能够通过资源共享,降低中小企业进入半导体行业的门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此外,这也表明深圳在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正逐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这对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页面执行时间0.016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