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巨头踏上全球舞台,中国金融市场迎来新机遇
吴晓求在第二十九届(2025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国际化是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途径。他强调,应该积极推动本土金融机构走向国际舞台,并逐渐放宽对外资的市场准入限制,以构建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交易中心和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当前金融领域发展的核心方向。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和国际竞争力是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促进本土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不仅能增强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能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为全球经济稳定贡献中国力量。同时,放宽外资准入不仅能够引入更多的外部资本和先进管理经验,还有助于提高国内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吴晓求指出,增强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自由化、国际化的本币,以及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的形成,是金融强国两个最重要的标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吴晓求指出应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原则。 在我看来,这些原则不仅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也是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地位的关键所在。市场化能够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法治化则为市场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而国际化则让中国的金融市场与世界接轨,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者。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这样的路径,中国不仅能巩固其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地位,还能在全球金融治理结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吴晓求指出,金融强国的形成始于市场化进程。这一进程的关键在于增强市场供需双方在资源分配中的主导地位,借助市场化工具,改进定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法治化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基石。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氛围,完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保障市场规则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为金融强国奠定牢固的法律基础。
国际化是成为金融强国的关键途径。提升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并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步骤。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本国货币以及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金融强国的重要指标。应鼓励本土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逐渐放宽对外资的市场准入限制,建设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交易中心和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促进国内金融机构的全球化进程,还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将被吸引到中国市场,这有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率和认可度。同时,这也要求中国金融市场必须持续完善相关法规和监管体系,确保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从而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投资环境。
吴晓求指出,实体经济是金融强国的基石和支柱,其多样化发展有助于分散和降低金融风险,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实体经济犹如“压舱石”,在应对外部冲击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技创新是金融强国的核心推动力,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与金融体系不断融合,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开放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助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吴晓求指出,随着金融体系结构的日益多元化,金融风险的来源和类型变得更加复杂。资本市场快速扩展使得市场风险成为重要的风险源之一。在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重心逐渐从过去的关注资本是否充足,转变为既关注资本充足性也重视市场的透明度。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正从单一风险结构向更为复杂的双重风险结构时代迈进。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监管机构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视。在新的风险管理框架下,金融机构需要更加注重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以提高市场效率和投资者信心。同时,这也意味着监管政策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他强调,强大的中央银行确实是现代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保障。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不仅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扮演着维护经济秩序的关键角色。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通过提供流动性、稳定支付结算系统,并在必要时充当最后的贷款人,确保了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和金融体系的整体韧性。 我认为,中央银行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作用尤为关键。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央银行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提高中央银行效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确保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吴晓求表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并重的“双峰监管模式”已经成为全球多数主要经济体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方向。该监管体系以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为双重目标,通过优化监管框架的设计,力求消除监管矛盾和冲突。
他认为,未来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应当是完善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体系、加强行为监管、提高透明度要求、创新流动性支持工具。
页面执行时间0.012344秒